咨询师漫谈(2):聊聊性与关系
今天我来瞎扯一下咨询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常见的一个议题:性。
本来计划在上周末来发这篇推文的,但这个议题实在是太大了,完全写不动,于是就一直搁那儿了。咨询中有几个比较大的议题,比如:性、爱情、生死、创伤等等。每一个都有无数的专家用上百万字来进行过论述,所以我作为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小咨询师来碰这些议题会有很大的压力。但转念一想,还好我起的名字是漫谈,不是文献综述,也不是论文,并且现在大家普遍的共识是1500字以上的文章就属于“太长不看”系列,那我就按照自己的“灵光乍现”随便简短地想一下,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好了。
单说性这个议题的话,其实也会牵扯出很多很多的东西,比如说性与关系,性与爱,性与生死、性与道德、同性等等等等,非常复杂。我也不太清楚从那儿说起。好像作为咨询师,应该先从佛洛依德著名的《性学三论》说起才显得专业,但感觉那一下子又太跳跃了,没有在说人话,而且会有一点偏颇和过时。那我们就还是先说一下对待性的态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这些推文都有一个很长的“起兴”动作,能不能感受到我这背后的惶恐与不安。)
李银河教授主张的健康性爱的三原则:成人,自愿,私密,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但窃以为李银河先生的这种想法还是过于学院派了,可能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对传统性观念的一个冲击程度。当然,成人和自愿这两个原则在法理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心理的层面来看的话,可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而私密这一原则可能在法理上都有点站不住,只能说是为了要保持一个公序良俗。因此我们在咨询中更多地是跳出原则与道德来看性背后有着什么东西。
心理咨询中关于性的一个最常见的议题就是性与关系。在心理学大师们的论述中,我们能看到这样的描述:“很多来访在我的咨询室中不断地说他们与身边人的关系,他们和爱人的争吵,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冲突,但后来我们发现他们真正想要探讨的是性。”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描述:“来访在咨询中不断的跟我讨论性,抱怨与另一半的性生活不和谐,但后来我们发现来访真正抱怨的是两人之间的关系、爱与关心。”这仿佛是一个互相矛盾的表诉,但实际上不过是一个互为表里的现象。其实很好理解,如果咨询师的来访大多都是基督徒的话,那出现的情况很有可能是前者;如果咨询师的来访大多是嬉皮士的话,那出现的情况很有可能是后者。
(我为什么要用两个西方的群体来举例呢?我想了一下,可能一来是觉得国内没有如此特点鲜明又广为人知的群体可以用,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提到一些国内的群体很容易让大家自动投射上感情色彩。所以歪个楼,跨语言和跨文化的咨询在我看来确实是很难做的。)
性是一个非常亲密的关系。父母、子女、夫妻、性,这几个关系都是相当亲密的,如果你要让我说它们究竟谁更亲密,很抱歉,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它们相同的一点是在这种亲密程度的关系里面,我们很多潜意识层面的东西都会放出来,与我们在平常的人际关系中意识层面放出来的东西很不一样。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来访自己早期与父母的关系,来访与自己子女的关系,来访与自己爱人的关系,以及来访对待性的态度和在性中表现出来的关系,之间具有很强的相似性。
关系的一个常用的衡量维度是一元关系、二元关系与三元关系。一元关系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二元关系是自己与另一个人的关系,三元关系是三个人之间相互影响的一个密切的关系。关系的发展水平是我们判断人格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很多学说都认为关系的混乱、不稳定与生命早期的母婴关系以及家庭关系不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是三元关系出现混乱,那么人格水平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出现问题的“生命早期”比较靠后;二元关系出现混乱的话,人格水平就相对较低,出现问题的“生命早期”比较靠前;一元关系出现混乱的话,可能就更严重,出现问题的“生命早期”的时间就更早了。当然,这里说的混乱指的是长期的混乱,短期的混乱不太能说明什么,而且这些都只是站在一个普通凡人的角度来看,有很多天才都是二元关系和一元关系不那么好的,所以很可能这种关系上的矛盾也源自于对生命与世界的本质更深的认识。
性的话,正常情况下至少需要两个人来完成。当然,提到三个人的话,我们暂时理解为三角关系,而不去讨论“多人运动”的情况。所以通过性关系的稳定、和谐程度,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二元关系和三元关系的稳定和谐程度。一个心理层面(感情)和现实层面(婚姻、亲子)稳定、亲密的二元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也是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需要的。性又是心理层面和现实层面非常重要的一个联结点。所以在性关系上面出现隔离或者混乱,比如不断地更换性伴侣,很多都是在不断地寻求心理和现实层面这样的一个稳定、亲密的二元关系。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出现性方面混乱的来访又经常缺乏维持一个稳定、亲密的二元关系的“能力”,因而这个过程会非常痛苦。而为了避免这种心理上的痛苦,很多情况下又会衍生出情感上的隔离,也就是说:“OK,我们只是单纯的肉体关系,彼此取悦,不要跟我谈什么爱和感情,也不要跟我谈什么结婚生子。”性除了用来隔离情感以外,还经常用来隔离痛苦、虚无与死亡。这是性的混乱,性的隔离与混乱虽然外在表现不一样,但心理机制是差不多的。基于二元关系,三元关系大家应该也就比较好理解了,在二元关系里面引入了竞争和妥协。
怎么来形容一个好的关系呢?我想了一下,觉得用房间来形容还可以。我像是一个房子,房子里至少有3种房间。有一种房间是属于我自己的,我可以呆在里面做我自己喜欢的事儿,也可以什么都不做;还有一种房间是属于我和我的亲密关系的,爱人、密友、亲人……我们可以在各自的房间里和谐相处;第三种房间就是属于我的家庭或者朋友们的这样一个多元关系的,大家可以在里面很好地玩耍;我还可以到房子外边去享受更广阔的天地。但如果有任何一间房间的门坏掉了,有一些房间我没有办法进去,或者是我被困在其中一个房间里面没有办法出来,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让我非常难受。
在这各种各样的关系里边,二元关系是起着一个枢纽的作用,对我们的一元关系和三元关系的形成与发展都会有比较大的影响。而一个比较和谐的二元关系,首先需要稳定(偏现实层面),其次需要亲密(偏心理层面),然后还需要能不断地相互促进、交流融洽。如果我们能有这样一个稳定、亲密、不断促进的二元关系,无论是在感情上还是在性的和谐程度上乃至是我们的人格成长上都会变得越来越好。
■ To Be Happier ■